在塑胶模具制造的实际生产中,面对复杂结构、高精度要求和快速交期的多重挑战,东莞市亿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品质为核心、效率为根本”的原则,持续优化工艺流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近日,在某批量生产订单中,我司生产团队在模具加工过程中遇到一项结构性技术难题,经过内部分析、协同攻关与多轮验证,最终圆满解决,不仅保障了交付周期,更进一步提升了模具性能,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问题缘起:模具镶件装配间隙异常,影响制品精度
该项目是为海外客户定制的一款高精密电子外壳模具,塑胶件设计结构复杂,涉及多个卡扣与定位柱,对尺寸公差控制要求极高(±0.02mm以内)。在进入试模阶段后,客户反馈样件卡扣部分出现装配困难,部分位移孔尺寸偏大,影响组装手感。
技术部立即对试模结果展开分析,发现模具镶件在成型后存在微小错位现象。进一步测量确认:镶件装配面局部存在0.03mm间隙偏差,远超设计容差范围。这一误差虽不明显,却足以影响批量成型尺寸的一致性。
问题分析:多因素叠加,源于传统装配工艺未能匹配结构难度
经过对模具装配过程的详细回顾与测绘,技术部与生产部达成一致判断:造成该误差的核心原因是传统镶件嵌入方式未能有效限制高精度件的位移。
具体因素如下:
镶件定位面为异形斜面,加工难度大,加之工人使用常规装配压力装置,易导致镶件未能完全贴合。
未使用定位销加辅助定位,导致装配时存在微小“浮动”空间。
模框加工累积误差未做足够补偿,使得多个公差积累后最终显现为装配偏差。
如果不及时解决此问题,模具寿命将受到影响,成型品精度无法保证,极易造成客户投诉甚至退单风险。
解决方案:三步协同优化,精度提升超预期
为迅速解决问题,亿森精密成立专项攻关小组,由模具设计部牵头,联合加工部与品质部展开紧急优化:
1. 调整镶件结构与装配方式
设计部第一时间对原始图纸进行修改,在不影响产品外观与功能的前提下:
将原定位斜面调整为平面定位+销钉限位结构。
增加两颗可拆卸限位柱,防止镶件在成型压力下移位。
2. 二次加工模架定位槽,提升贴合精度
加工部调动五轴加工中心,采用一次装夹、多面定位的方式,对模架对应镶件的装配槽进行重新精修,确保平面度控制在0.005mm以内,并用3D检测设备校验每一个加工面的平行度。
3. 引入精密压装平台进行装配
装配阶段改用我司新引进的精密液压压装平台,对每一件镶件进行恒压下装入,同时使用3D扫描仪进行实时检测。每一套模具装配完毕后,均进行冷态与热态模拟试模,确保结构稳定无位移。
成果验证:一次试模成功,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经过连续48小时的测试验证,调整后的模具在第二次试模中一次性成功,所有卡扣与定位柱尺寸均稳定控制在±0.01mm内,完全满足客户装配要求。
客户在收到新样品后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继续追加后续订单。值得一提的是,优化后的模具不仅解决了原有问题,模具寿命也预估提升了30%以上,进一步增强了客户信任。
背后逻辑:制度驱动下的“全流程质量管控”
亿森精密始终坚持“全流程质量控制”理念,不仅在加工与检测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在设计评审阶段也提前考虑后期装配与成型风险。
此次问题的解决正是公司推行的“设计-加工-检测”三线协同机制的具体体现:
设计阶段严控风险点标注;
加工阶段实现数据闭环追踪;
检测阶段执行100%测量与首件确认制度。
此外,公司还设有“问题复盘档案”,所有问题案例均归档分析,以防类似问题在未来项目中再次发生。
结语:问题是契机,精进是常态
在塑胶模具制造行业,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并解决。亿森精密用实际行动再次证明:只要拥有完善的流程机制、专业的团队执行力与对品质的坚守,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未来,东莞市亿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将继续秉承“以专业打动客户、以品质赢得口碑”的理念,不断挑战更高精度的模具项目,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可靠的注塑模具解决方案。